——惠州市高潭革命老区精准脱贫、振兴发展的实践思考
一、 基本情况
高潭革命老区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边远偏僻的山区,属海陆丰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22年彭湃即在此发动农民运动。1927年11月11日,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革命斗争时期,高潭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1994年,高潭被广东省认定为革命老区乡镇,是惠州市最主要和广东省重要的革命老区。
高潭革命老区面积196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恶劣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与身处的珠三角地区的其他地方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落差巨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在国家贫困线以下,是惠东县和惠州市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近几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地处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引导高潭人民发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期实现小康、振兴发展的征程中,探索出革命老区精准脱贫、振兴发展的新思路。
二、探索实践
1、挖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产业”。2014年,高潭镇将原中共东江特委和东江革命委员会所在地的中洞村成功申报并获批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党史教育基地之后,惠州市委市政府决定进一步挖掘高潭革命老区丰富的革命精神资源,着力开发红色教育产业。2016年6月,惠州市委市政府作出高潭革命老区“建成三个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办好十件实事”的战略部署,加大高潭革命老区精准扶贫、振兴发展的力度,高潭的脱贫振兴工作全面加速,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惠州市和惠东县相关部门专门为高潭老区编制了《高潭镇红色旅游小镇规划》,总投资3.7亿元,修复革命遗址,建设纪念设施。目前已经修复百庆楼、百祥楼、红军兵工厂、红军被服厂、红军医院、印刷厂等15处革命遗址,设计红色旅游长廊,建成了马克思街、列宁街和中洞村直通黄沙村道路等旅游步行道,并兴建了高潭干部学院。到2017年底,革命遗址修复和革命历史陈列馆等纪念设施建设工作全面完成,高潭干部学院一期完工,开始举办各级干部培训班。2018年共举办惠州市和惠东县各级干部培训30多期,培训干部4000余人。二期建设将在2019年底完成,届时,该干部学院将成为惠州市和广东省干部培训的重要基地。与此同时,中洞-高潭红色遗址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申报工作已经启动,正在积极推进当中,过去人迹罕至的边远山区,如今已经越来越成为粤东地区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的热门之地。
2、利用山区资源,开发“绿色、特色产业”。高潭老区地处惠州东北部的莲花山脉,相对整个珠三角地区而是一个地势险恶,山高林茂。过去丰富的山区自然资源一直未被充分开发。目前,在市县二级政府的推动下,总投资2.7亿元的山区生态农业项目已经规划完成,正在逐渐落实。2017年,已种植绿茶650亩,蜜柚1100亩,石斛25亩,养殖蜜蜂4200箱,食用菌营养棒40000筒;与此同时,特色农产品开发加工项目不断推进,高潭酒厂生产的巴桔酒、糯米酒、米酒和五指嶂山泉水厂生产的瓶装水、桶装水远销深莞惠汕,年产值达3500万元。“高潭三珍”——明姜、粽子、蜂蜜被评为“惠东十六宝”,年产值达1100万元。2016年,以绿色生态高山茶、系列生态高潭酒、高潭明姜、高潭灰水粽为代表的地方特色产品销售额超过2.5亿元。近四年,绿色观光、旅游、休闲及餐饮服务业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高潭连生农庄2016年3月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中国乡村旅游农家乐”称号。
3、依托区位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高潭虽地处珠三角地区,但高潭距离惠东县城就有近100公里,且没有一条二级以上的道路通行。交通是高潭人民的心结,山路十八弯很大地影响高潭经济的发展。要实现高潭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必须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惠州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地处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目前联通高潭中洞到潮惠高速的连接线在2017年初全面完成,惠州境内全长17公里、投资11亿元的路段已建成通车,汕尾海丰境内部分也在建设之中。该路按双向四车道、时速60公里设计,建成后极大改善高潭革命老区的交通条件。包括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接入光伏发电新能源、优化中压配电网网架结构等供电基础设施项目,也已全部开工,总投资近亿元。2016年8月启动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共投资935万元,2017年9月全面完成,铺设主管、支管22.6公里,入户管25公里,使高潭镇13个行政村及圩镇农村人口共17001人用上了自来水。同时,投资60亿元的中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已列入广东省十三五能源发展中期调整规划,惠东县政府已与中广核新能源(深圳)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建设框架协议,勘测队已入场开始勘测工作。截止2017年底,全镇所辖13个村,全部实现村级脱贫。精准扶贫工作也扎实推进,首轮确定的精准扶贫户157户271人,80%已实现脱贫,剩下的贫困人员有望在2019年底摆脱贫困。
三、创新特色
作为位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革命老区,惠州高潭老区能够取得上述精准脱贫、跨越式发展,得益于确立了一条清晰合理的发展思路。笔者认为高潭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思路有如下创新特色:
1、充分发掘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弘扬与传承革命老区精神,使其成为革命老区精准脱贫、振兴发展的精神动力。惠州市委市政府一开始就高度重视高潭革命老区精神的挖掘、凝练和宣传工作。由于过去对高潭革命老区精神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能够反映高潭革命斗争历史和地域特色的科学表述。为此,惠州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央和省、市理论宣传、党史研究等部门,开展对高潭精神的专题研究和凝练,在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精准、科学与通俗、实用相统一的基础上,将高潭精神的内涵概括表述为:忠诚如铁,敢为人先,不怕牺牲,一往无前。与此同时,受惠州市委市政府委托,惠州市老促会,联合惠州学院,成立了研究高潭和广东革命老区的专门机构“广东革命老区(惠州)研究中心”,对高潭革命老区进行专题研究。高潭精神是高潭地区党和群众在长期斗争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凝聚成的一种以共产主义为价值取向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意识、革命品质和精神状态的总和,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别山精神一脉相传,又互为补充,具有独特的高潭革命老区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光彩夺目的一块瑰宝。高潭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对高潭精神形成了明确的共识,将继承和发扬高潭精神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用高潭精神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实践,使高潭精神成为革命老区精准扶贫脱贫、跨越式发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
2、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利用发达省、市的经济优势,实施由政府主导,由红色文化启动,由“三色产业”集群推动,由大城市大社会拉动的“联动式”扶持开发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精准扶贫、振兴发展的支持力度。与其他一些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不同,高潭所属的广东省、惠州市,在全国属于发达地区,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近几年来,省、市政府大力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指示,将革命老区的脱贫振兴工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的重要内容,在各方面对海陆丰革命老区予以倾斜,切实支持贫困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2016年1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支持力度。2016年8月,惠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在高潭革命老区“建设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的战略部署,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高潭革命老区。到2018年6月止,已实际投入资金20多亿元,建设项目包括市政建设、革命遗址修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红色文化、山区生态农业等方面。投入2.4亿元建设的高潭干部学院,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高潭老区知名度,扩大了高潭红色资源的社会影响,同时,也给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宣传效果,直接促进了老区社会经济发展。省市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牵线搭桥,吸引、组织一批如中广核新能源投资(深圳)有限公司这类实力雄厚、信誉优良的大型企业,承建高潭的工程项目。省市政府还大力动员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化团体,群策群力,为高潭的发展出谋献策,以各种灵活务实的方式向高潭输送建设和管理人才。正是由于得到了经济发达地区的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高潭老区精准扶贫脱贫、振兴发展的工作,才能日新月异,迅速发展。
3、充分拓展老区发展空间,主动对接相关国家战略,为老区脱贫振兴助力。高潭地区西靠蓬勃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东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段。近几年来,高潭充分利用自己的这一区位战略优势,牢牢把握住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深圳东进战略和惠州“海绵行动”带来的发展机遇,深度融入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例如,以港澳和珠三角城市客源为目标,量身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和红色旅游产品,近几年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连年翻番,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老区发展的重要重要产业;以珠三角和汕尾、河源、汕头为目标市场,生产和加工大量质量优良、价格合理、富有特色的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使高潭高山绿茶、高潭米酒、高潭明姜、高潭灰水粽成为这些市场的抢手货。每年仅端午节前后,网上销售的高潭灰水粽就达几百万元。同时,高潭一些大中型项目的建设,也是充分利用了这些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如投资60亿元的中洞抽水蓄能电站,就是依托中广核新能源投资(深圳)有限公司建设。可以说,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不断发掘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潜力,迅速捕捉和分析两大经济区的各种信息,激发自身的经济活力,是近几年来高潭老区精准脱贫、振兴发展工作取得巨大成就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