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您的当前位置:
弘扬高潭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对高潭精神的研究与探讨
来源: | 作者:广东革命老区(惠州)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 2022-06-17 | 1840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缘由

高潭,位于东江腹地的惠州东部山区,地处海丰、陆丰、惠阳(现属惠东)、紫金、五华五县交界处,它的区域面积不足二百平方公里,但是,就是在这块偏远的山区土地上,从1922年彭湃在此发动东江农民运动开始,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无论是在国民革命时期,还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高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崇高事业,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红色遗产。

今年是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九十周年,在党中央大力推动老区振兴发展的大背景下,惠州市委、市政府在全面推进高潭老区建设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开展对高潭红色遗产的深度研究,以重温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老区精神业已形成了科学概括和表述,并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不同的是,一直以来,人们对高潭革命精神的研究都相对薄弱。目前,惠州市乃至广东省相关部门正试图对“高潭精神”进行深入研究并作出科学概括表述。我们广东革命老区(惠州)研究中心,响应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在惠州市老区促进会和惠州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学术力量积极开展专项研究,并形成初步研究成果。

 

二、高潭精神概括凝炼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潭革命斗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一朵奇葩。高潭革命斗争的历史事实和辉煌功绩,已经得到学术界考证认定和社会广泛认可。伟大革命实践必然产生伟大革命精神。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高潭老区的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凝聚起来的革命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别山精神等一脉相承,构成、丰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谱系,是中国优秀革命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光彩夺目的瑰宝,因此,凝炼和概括高潭精神要有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1.坚持科学方法,分析精神实质

过去人们对于高潭革命老区的历史背景、历史线索的研究较为丰富,但上升上到精神层面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见。特别是关于高潭革命精神科学内涵的完整系统表述,迄今尚无广泛共识。我们认为,研究高潭精神,应坚持科学方法,遵循历史真实,把握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人和社会的角度认识和分析历史,充分研究历史的过程和逻辑、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局部和整体。我们对高潭革命历史及其内在本质的分析把握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形式看内容,联系局部看整体。比如,高潭革命历史过程延续二十多年,历经不同阶段,包括建立农会开展农民运动时期,建立东江革命武装的“东江红都”时期,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抗击日伪顽军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对象、具体任务、斗争特点都有所不同,我们要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超越具体的历史阶段和历史现象来整体分析研究高潭精神,力图分析把握其精神实质。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潭不仅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更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因此,有的单位和学者以“东江红都精神”来命名和代表高潭精神,显然是不恰当的,它既没有突显出高潭和惠州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也不能反映高潭革命整个发展过程的历史真实和历史逻辑。

我们认为,高潭精神是指从1922年彭湃在高潭发动农民运动,点燃革命星火以来,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在高潭山区这一特定区域,由活跃在高潭地区的共产党人和生活在高潭地区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凝聚成的一种以共产主义为价值取向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意识、革命品质和精神状态的总和。高潭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库中的一块瑰宝 , 她鲜明地表征了近现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2.坚持“三个统一”,把握科学内涵

中国革命犹如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内容浩繁、精彩纷呈,产生过许多彪炳史册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精神。目前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历史的“精神”很多,影响比较大的有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相对于上述精神,高潭精神反映的历史所跨的时间可能更长,内容也应该更丰富一些。为此,我们认为概括和表述高潭精神的内涵,应当坚持“三个统一”:

一是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上述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精神”,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艰苦卓绝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反映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革命群众的崇高精神境界和优良传统作风,因而各个“精神”都会有一些属于共性的内容;同时,又由于时间、地点、主体力量和革命斗争特点的不同,也会有反映属于其特殊性的特色内容,在对其“精神”内涵的概括和表述时要兼顾这两个方面,既不能因强调共性而忽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特色,也不能因强调个性而否定应有的最基本的共性内容。

二是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对高潭精神内涵的概括和表述,无疑要有历史感,要尊重历史事实,体现历史特征,同时也不能只强调历史感而忽略其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因为概括高潭精神不是为概括而概括,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其提炼和概括,挖掘其精神价值,使它能在今天得到传承和弘扬,并对今后社会发展产生永久的促进。因此,历史感和时代感应统一起来,不能顾此失彼。

三是坚持精准与通俗的统一。我们对高潭精神内涵的提炼概括应精准,要求对那段革命历史、斗争内容、典型事迹等了解得非常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精准。同时为了传承和弘扬,语言表述必须大众化、通俗化,便于传诵,便于践行。

 

三、高潭精神内涵的概括与分析

高潭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革命精神体系。根据以上基本原则,我们把高潭精神的内涵概括表述为: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红旗不倒,组织不散的堡垒精神;乐于奉献,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进取精神。

“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表达的是精神信念层面,“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表达的是精神意识层面,“红旗不倒,组织不散的堡垒精神”表达的是精神意志层面,“乐于奉献,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表达的是精神品质层面,“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进取精神”表达的是精神状态层面。为此,我们从精神信念、精神意识、精神意志、精神品质和精神状态五个层面对高潭革命精神进行了科学凝炼和精确概括。

1、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坚定信念是革命的动力源。正因为有这种力量源泉,高潭共产党人饱经艰难困苦,都毫不动摇、屈服、退缩,用坚定的信念和旺盛的革命斗志直面各种挑战。

树立崇高信念,直面残酷现实。1922年深秋,澎湃到达高潭,布置农会工作,播下革命火种。1926年初,中共高潭特支共发展党员达50人。其中,原东江特委后方留守处主任戴焕其曾是富豪子弟,他从一个富家子弟到革命的“财神爷”的不寻常转变,充分体现了其对苏维埃的信仰。高潭区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在告同胞书中写道:“我党和人民应本此大无畏和每战必捷的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与敌周旋到他死我活,胜利一定是我们的。”当时,高潭老百姓还用歌谣来表达对革命的期待:“共设医院搭学堂,重重压迫都解放。人人快乐得安康,天下到处都一样,红旗飘飘全世界,大家高呼共产党,共产社会万年长。” 

历经血雨腥风,坚韧执着顽强。高潭区苏维埃政权创建后,多次遭到反革命势力的重兵“围剿”,但始终高举武装斗争的旗帜,领导人民开展反“围剿”斗争。特别是大革命失败后,反革命势力多次对高潭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反扑,实施“三剿战略”(“进剿”、“清剿”、“屯剿”),派强兵包围中洞,并采取“强迫拆寨”、“集体移民”的卑鄙手段把农民和红军分离,高潭革命转入低潮,但高潭革命者信念坚定,斗志顽强。区赤卫队大队长黄伯梅曾组织30多人的武装,昼伏夜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山上没有吃的,就打野兽,摘野果,掏鸟蛋,捉河鱼,烧黄蜂,险境生存。先后伏击敌军警卫队,袭击黄羌乡长钟金裕老巢。 “塘窝惨案”中,区苏民运工作者罗发受伤后顺着中洞方向爬行,白天躲在山上,晚上继续爬,肚饿就挖番薯充饥,经过三个夜晚共爬行20公里的山间小路向组织汇报情况,誓死捍卫革命。

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威武不屈。高潭革命运动中涌现了无数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事例。1928年高潭苏维埃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罗炽卿被捕,吃尽各种刑具之苦,始终不屈服,惨被杀害。表现了“石可破而不可夺坚,丹可磨而不可夺赤”的威武不屈气概。高潭赤卫队员刘罗氏不幸被捕,敌人也是用尽酷刑,但她坚贞不屈,就义前挺起胸膛大声说:我要革命到底!生也要红,死也要红!”

2、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在艰苦而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高潭共产党人审慎研判革命形势,客观分析斗争环境,高度尊重革命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充分调动革命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奋发有为,勇闯新路,造就出中国革命史和人民军队史上的多个“创举”。

建立了第一批农民协会。1922年深秋,为推动海陆丰农民运动向周边地区扩展,彭湃来到高潭,开始同黄沙乡黄星南等人秘密谋划在高潭建立农民协会。19234月,“惠阳县第三区(高潭)农民协会”诞生。自此,高潭农民有了自己的组织,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地壮大起来,会员数量不断增长,很快便发展到六七千人。

成立了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19278月以后,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参加武装暴动的海陆惠紫四县农民武装、南昌起义部队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中洞改编后称红二师)都转移至高潭中洞一带。随着高潭地区武装割据力量的壮大,中共东江特委和东江革命委员会开始进行苏维埃政权的创建工作。1111日,高潭圩召开了近万人参加的大会,宣告全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高潭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会议通过了《没收分配土地》、《镇压反革命》、《铲除封建势力》等决议案。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带领工农群众坚持斗争达七年之久。

建立了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名字命名的街道。1927118—10日,高潭区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会上同时通过《关于高潭圩老街和新街分别命名为马克思街和列宁街的决定》。1111日,即高潭区苏维政府成立大会当日,东江革命委员主席黄雍莅临现场并讲话,建议在新命名的“马克思街”和“列宁街”分别挂上马克思和列宁的画像。画像随后由红军战士崔更生创作,完成后即悬挂在马克思街和列宁街上。高潭的“马克思街”和“列宁街”,是中国革命史上最早以共产国际领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是我党领导的革命先辈在高潭留下的独一无二的红色印记

以上诸多“第一”之事实,充分表明了党领导下的高潭革命群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革命首创精神。此种首创精神,主要集中体现在革命的实践和行动方面,亦即在将党的正确理论外化为现实存在的斗争过程中的“首出性”和“创造性”。可以说,正是依靠实践中敢于尝试、勇闯新路的首创精神,高潭老区才经受住无数火与血的考验,一次次从灰烬中重生和崛起,最终迎来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3、红旗不倒,组织不散的堡垒精神

   高潭的革命星火,长久不断,延绵不绝,先后建立了党的组织和革命政权,领导农民武装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在广东党组织遭到敌人严重破坏、转入地下的情况下,高潭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克服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始终坚持革命斗争,坚持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直到1949年解放。

坚持党的组织不间断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潭党的组织从未间断过,成为领导高潭人民革命斗争的坚强领导核心。1925年夏,黄星南、杨国辉、张佐忠、马子荣、黄奋、黄子琦、钟金凤等七位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组成了由黄星南为书记的中共高潭特别支部。1927年,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建立了以黄星南为书记的中共高潭区委。国民党为摧毁高潭红色政权,以重兵进行反复清剿的同时,组织地主民团,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高潭区苏维埃遭受严重破坏。面对白色恐怖笼罩的形势,高潭革命者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开展斗争。以朱远平为书记的泔溪乡五人党支部继续坚持活动,一直坚持到1939年秋,才与上级组织取得联系。

坚持武装斗争不放弃1922年开始,高潭人民在彭湃的指导下建立起各级农会,领导农民运动,开展武装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高潭农军拿起武器同反动军阀、民团进行殊死斗争。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共东江特委将海陆惠紫四县农军整编为海陆惠紫工农讨逆军,共编为六个大队,约700余人。高潭农军编为第四大队,张佐忠任大队长。1927年,中共东江特委将南昌起义军余部改编为第二师;还将农民武装编为工农革命军地方团队,实行统一指挥。高潭区苏维埃成立后,高潭农民武装改为赤卫大队,由黄伯梅任大队长,张佐忠任党代表。19281月,红四师进入高潭,与红二师胜利会师,加强了东江地区的红色武装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高潭党组织继续坚持抗日武装斗争。1939年,高潭地下党特别支部领导高潭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03月,曾生率领游击大队东移至高潭。高潭地下党和革命群众配合曾生部开展斗争,打击日伪军。1944年,日军在汕尾、澳头登陆。高潭地下党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并乘机袭击日军。19452月,东纵六支队第五大队进入高潭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高潭区委组建高潭自卫中队,配合东纵第五大队多次打击日军及国民党驻海陆丰钟超武顽部。抗战胜利后,在高潭活动的人民武装为保存实力,让部分同志复员,将枪支掩埋,其余人员转移上山,暂时隐蔽。19477月,惠阳县委派黄振带领百余武装来高潭重建武装和开展活动,迎接全国解放战争的到来。在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下,尹林平、方方率领的粤赣湘边部队频繁在高潭驻扎和开展武装斗争。

坚定革命意志不动摇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高潭人民无论是领导者还是革命群众,都始终以顽强的革命意志来坚守革命理想。正是因为无数的高潭革命者对革命的坚守,铸就了坚不可摧的革命堡垒,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东江革命史的壮丽篇章。

一息尚存,革命不止,是高潭人民革命意志的体现。黄星南是高潭土生土长的群众领袖,高潭区农会和苏维埃政府的创始人,为革命事业进行了毕生的奋斗。1942年,黄星南病逝。弥留之际,他鼓励亲友和同志:“你们不要难过,我死后,你们要跟党走,务须努力革命到底!”当然,戴焕其、黄伯梅等许多革命者都是如此。

4、乐于奉献、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

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高潭人民在党的教育下,超越了狭窄的私有观念,表现出一种大公无私的崇高品德。共产党员、中洞富绅、百庆楼主人戴焕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戴焕其出身于中洞富绅之家,其父是清朝贡生,家境殷实,是中洞乃至高潭有名的富户。但是,自从1923年加入高潭农会参加革命以后,将自己的私人财产作为革命的资财,资助革命事业。他首先是支持实行农会决议,先从自家开始减租,推动“二五减租”的实行。19278月和10月,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和南昌起义部队余部红二师先后进入中洞,戴焕其毅然决定将其家庭住宅、总面积近六百平方米的百庆楼献出,作为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和红二师师部办公场所,使中洞成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奠定“东江红都”的历史地位。在19278月至19335月,高潭革命斗争高潮时期,中洞和高潭群众捐献房屋、土地、粮食、衣物给红军和游击队的事迹不计其数,在后来东江纵队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解放战争时期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高潭人民为革命无私奉献个人财物的事例也不胜枚举。

在高潭革命斗争中,广大红军将士和老区人民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了革命的胜利,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和亲人最宝贵的生命。在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武装斗争的军事作战中,大批红军战士、东江纵队抗日将领和后方民众,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同时,更值得指出的是,在大革命失败和中洞、高潭革命斗争被国民党镇压之后,一大批高潭老区革命群众,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和血腥屠杀,为了保卫苏区、保护留守的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员、保卫革命胜利成果,不惧牺牲,英勇献出了自己或亲人宝贵的生命。苏区妇女干部江连香,为了保卫苏区机关,掩护苏区工作人员赖秀转移,不幸被捕,在遭受敌人用铁钉钉四肢酷刑的情况下,仍宁死不屈,痛骂敌人,最后光荣牺牲;钢铁母亲陈二,她和儿子陈娘先在给地方党组织送信过程中,不幸被敌人抓捕。为了保护躲在山中的红军和群众,她宁可忍痛让儿子被敌人当场打死,并被迫抱着儿子的头颅游街示众,也决不透露红军和群众的半点信息;还有“前赴后继,三代烈士”的江招一家,“全家革命,满门忠烈”的钟祥一家,“子承父业,三代捐躯”的朱清一家,等等。据统计,仅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高潭被杀害的群众就有2800多人,全家被杀绝的有400多户,人口不足千人的中洞乡,惨遭杀戮的就有7000多人,绝户160多户。这些人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参加或支持革命、追求共产主义理想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5、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进取精神

既志存在高远,又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这是高潭革命先烈们最典型的精神状态,也是他们保持长期革命阵地不丢失的内在原因。

在高潭革命运动的早期,共产党员便带领工农群众在以高潭为中心的东江地区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等先进革命思想和革命理论,以武装斗争建立人民政权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远大奋斗目标,直至今天,“马克思街”和“列宁街”在高潭圩中犹然在目,这是高潭人民志存高远的精神的历史见证。

高潭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活动过程中,表现了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作风和精神。19237月,高潭因台风袭击而受灾严重,高潭区农会深入群众家中了解灾情,根据农民粮食歉收、财产损失的实际情形,作出了“以三成交租为标准,如收成不及三成者,照数递减,全无收成的,则免交”的决议,并领导农民实行减租斗争。此外,区农会还根据农民们的需求,相继取消了“三下盖”、“伙头鸡”等地主强加于农民的陋规,并兴办贫民学校,确保贫苦农民的子弟也有上学的机会。通过这些脚踏实地的扎实工作,拉近了农会乃至苏维埃政权与农民们的距离,以至于国民党反动派在多次围剿东江革命根据地失败后,不得不实行“强迫拆寨”、“集体移民”的政策,企图即把农民和红军分离开来。

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是进取精神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前者强调崇高、远大,后者强调务实、具体。在高潭革命斗争过程中,这些共产党人他们一方面坚信马列主义,高喊“工农兵团结起来”、“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另一方面,又能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从当时的形势出发,制定各项计划,落实各项政策。即便到了只剩五名党员、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极端条件下,他们仍能不忘初心,不改纪律。没有这种踏实进取的精神状态,是万万做不到的!

 

四、高潭精神的定位与传承

    高潭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培育和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东人民进行反帝反封斗争的历史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广东革命人民二十多年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和典型表征。在思想渊源上,高潭精神既是岭南人民几千年来形成的勤劳勇敢、坚忍不拔、敢为人先思想品格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它更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建党思想和斗争精神的具体体现;在理论体系上,高潭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互为补充,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和思想宝库的重要支撑。

    高潭精神来源于东江和广东革命斗争实践。在东江这块红色土地上,周恩来、澎湃、叶剑英、徐向前、恽代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他们的革命实践对高潭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中国农民运动先驱、海陆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领导者——彭湃,高潭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离不开他的精心指导与直接领导。在高潭革命精神的形成过程中和思想教育下,一大批东江优秀儿女在革命实践中锻炼成长,成为广东革命斗争的重要先行者和先锋队。东江特委重要领导人张善铭,红二师师长董朗、党代表颜昌颐,高谭区苏维埃政府首任主席黄星南,东江苏区卓越领导人古大存,东江纵队领导人曾生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既在革命实践斗争中为高潭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又得到高潭精神的思想滋养,并在革命斗争中将高谭精神广泛传播和发扬光大,使高谭精神成为广东人民革命斗争的重要精神力量。

高潭精神是广东人民特别是东江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作为广东人民革命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宣传和鼓舞了东江和广东人民的革命斗志,激励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革命者舍生忘死,浴血奋斗,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今年,是高潭区苏维埃政权建立九十周年,在全国人民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时刻,在广东人民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的关键时期,学习和宣传高潭精神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使我们可以更加真切地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同时,能够极大地推动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创新革命精神,引领时代潮流,以高昂的革命斗志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初心继往开来,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本课题组成员:

林清明(惠州学院政法学院院长,教授,广东革命老区(惠州)研究中心主任)

徐旭阳(惠州学院政法学院教授,博士,广东革命老区(惠州)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张小平(惠州学院政法学院副院长,博士,广东革命老区(惠州)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友乔(惠州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博士,广东革命老区(惠州)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包国滔(惠州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博士,广东革命老区(惠州)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许小委(惠州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博士,广东革命老区(惠州)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陈应成(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广东革命老区(惠州)研究中心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