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潭被称为“东江红都”,近几年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重温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图为高潭中洞
“山海统筹发展示范县”是“十三五”惠东的发展目标。惠东拥有蓝色滨海旅游资源,山区一带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红色革命旅游为主。
1927年,全国首个区级苏维埃政权在惠东高潭诞生,明年将是全国首个区级苏维埃政权诞生90周年。高潭被称为“东江红都”,近几年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重温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今年6月,高潭中洞红色旅游区挂牌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在惠东山区,除了高潭,安墩镇也有红色旅游资源。解放战争时期,安墩镇是粤赣湘边纵队活动的核心区域,目前这里建有规模宏大的纪念公园。不仅是山区,在海边,稔平半岛也有革命的星火,稔山镇雁湖村曾是东江秘密进入香港的“红色通道”。
高潭:为保存东江革命力量作出不小贡献
高潭镇是惠州最东的一个乡镇,处于东江腹地,东靠陆河、南接海丰、北邻紫金,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全国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权就诞生在这里,被称为“东江红都”。
高潭镇中洞村则是“东江红都”的“红色心脏”,该村有一座建于清末占地570余平方米的客家围屋——百庆楼,这里曾是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东江革命委员会、红二师师部旧址。
曾在战争年代损毁的百庆楼如今已修缮完好,远远看去,气势恢宏。楼内展出了众多革命历史图片、文字和实物资料。百庆楼成为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中洞村被确定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等。
来到中洞村,只见该村四周高山峻岭,古树参天,怪石嶙峋,羊肠小道曲折崎岖,农田阡陌交错,农舍星罗棋布,青山、绿水、田野和村舍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田园风景画。
90多年前,革命的星火在这高山峻岭中点燃。1922年深秋,农民运动领袖彭湃亲临高潭中洞村点燃革命星火,中洞村与高潭其他乡村一道,迅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1923年春,成立高潭区农会,开展减租减息斗争。1925年夏,中共高潭区特别支部建立。
1927年,中共东江特委指挥机关迁至中洞村,开创了海陆惠紫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是革命异常艰苦的一年,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委进入中洞,领导指挥东江秋收起义。
当年10月底,东江第三次武装起义爆发,红二师和农民革命武装从中洞等地出发,收复海陆丰各市镇及惠阳、紫金部分地区。
1927年11月11日,高潭区党组织在下圩埔召开了万人大会,庄严宣告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这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区级苏维埃政权。当天,会议通过决议,将高潭圩老街和新街分别命名为“马克思街”和“列宁街”。
在革命斗争中,中洞人民冒着生命危险帮助部队度过艰险日子,为保存东江革命力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据史料记载,从1928年到1933年,中洞村惨遭敌人杀戮的就有700多人,绝户160多家,被烧瓦屋77间,茅屋无数。
近年来,惠东县和高潭镇对革命遗址进行修复,并对外开放,吸引不少游客前来重温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情怀。
安墩: 粤赣湘边纵队活动的核心区域
。在惠东东北山区的另一个乡镇——安墩镇,同样也有革命历史底蕴。该镇有一座占地达到3.8万平方米的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气势宏大气派。
安墩镇在解放战争时期是粤赣湘边纵队活动的核心区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解放战争中建立起来的一支人民武装部队,是粤赣湘边区人民的子弟兵。
在3年的解放战争中,这支部队在粤赣湘边区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进攻和大规模“清剿”,经受了残酷斗争的严峻考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建立了400多万人口、纵横千里的解放区,解放了边区的大片乡村和许多城镇。
在解放战争中,粤赣湘边纵队对敌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据不完全的统计,由1947年1月至1949年9月,共进行了较大的战斗848次,歼敌25000多人,缴获各种火炮78门,轻重机枪934挺,长短枪23800多支。
为进一步弘扬特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告慰边纵先烈英魂,完成边纵老首长、老战士的夙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2003年8月份在边纵诞生地的安墩圩镇青山坳开始动工兴建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
该纪念公园的总体规划坚持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休闲娱乐与传统教育、项目创新与环境整治、打造红色旅游亮点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全面反映“边纵”光辉历程时融入现代设计意识,建成集中共党史、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景区为一体的革命历史纪念地。
整个纪念公园规划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完善”的原则,首期建设面积3.8万平方米,总投资630多万元。首期建设工程项目包括革命英雄纪念碑、纪念广场、雕塑、边纵史迹图展廊、飞鹅嘴烈士纪念亭、纪念门楼等。其中革命英雄纪念碑高18.8米,外型设计象征累累果实,意味着革命精神一代传一代。
稔山雁湖村:周恩来和徐向前等战斗过的地方
三面环海的稔平半岛也有革命印记。稔山镇雁湖村可以说是稔平半岛的“革命摇篮”。
雁湖村是稔山镇一个依山傍海的小山村,驱车从稔山圩镇前往雁湖村,沿途是绿色的山林田地,还有水库,景色优美。雁湖村建有雁湖革命史馆,每逢节假日,会有许多游客赶来参观雁湖革命史馆,感受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这个小山村,曾经是周恩来和徐向前战斗过的地方。这些风云人物为何会来到这里呢?
1928年,由于国民党军阀的疯狂围剿和党内肃反扩大化,东江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为了转移红军将领离开东江,省委派遣李涛在稔山雁湖建立交通总站,把沿途秘密的交通情报网站联结在一起,成为东江秘密进入香港的“红色通道”。
在党的领导下,雁湖人民成功把包括徐向前在内的30余名红军将领和160余名红军战士护送出港或遣散出东江,安全转移到各地。周恩来、徐向前、彭湃等中国革命史上的风云人物都在雁湖村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雁湖村涌现了不少革命英雄,该村解放前人口不足两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26人参加东江武装暴动,抗日战争时期有33人加入东江纵队,5人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2005年,雁湖村有9位革命老前辈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雁湖村民自发筹资,再加上各级政府支持和各界援助,2012年建成雁湖革命史馆。展馆内陈列了许多东征和抗战时期的老照片,还用漫画的形式讲述老故事,比如农民自卫队支援红军东征、建立交通总站护送红军出港、重建革命武装参加抗日救亡等。
雁湖村村民希望子孙们接过革命先烈的火炬,革命精神代代传。而游客们则从这些革命先烈故事中感受到今天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并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