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您的当前位置:
“华南游击队”的前世今生
来源:广东老区网 | 作者:郑德良 褚 靖 | 发布时间: 2021-10-12 | 2284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5年9月3日,在北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上午10时56分,“华南游击队”英模部队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英姿飒爽,场面震撼。

  “华南游击队”英模部队方队由第42集团军、海南省军区、驻港部队等单位抽组。雄赳赳气昂昂的英雄队伍将华南抗战的历史再次呈现世人面前;东江纵队的抗战老战士代表出现在受阅队伍中,再次叙述着烽火岁月的故事。

9.3”阅兵式上“华南游击队”英模部队方队

  “华南游击队”——华南抗日敌后战场7支武装部队的统称“华南游击队”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在华南抗战的人民革命武装的统称,主要包括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潮汕韩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梅埔韩江纵队等7支武装力量。

  「东江纵队」是在党中央和广东省委领导下,由曾生、林平(尹林平)、王作尧、杨康华等主要领导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身力量发展到2万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其开辟的华南抗日战场成为了“四大敌后战场”之一。活动初期在日军占领的两大城市广州、香港之间的重要交通动脉广九铁路两侧,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开辟了东莞大岭山和宝安阳台山根据地,驰骋东江两岸,挺进粤北山区,成功创造了大城市和沿海抗日游击战争的典型范例。成功营救了800多位被困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以及百余位国际友人与盟军飞行员。积极参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配合盟军的反攻作战。对日军作战1400多次,根据地和游击区总面积有六万多平方公里。被中共中央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朱德同志在“七大”军事报告中将东江纵队与琼崖纵队和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左起:曾生、 林平(尹林平)

左起:王作尧、杨康华

  「琼崖纵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琼崖特委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国民党当局经过一年多的谈判,达成了团结抗日的协议,并于1938年12月在琼山县云龙圩将琼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冯白驹任总队长兼政治委员,庄田任副总队长,李振亚任参谋长。日军为了把海南岛变成支撑起太平洋战场的中转站和供给基地,从1942年5月至1944年春,对琼崖纵队和琼崖抗日根据地实施了长达两年惨绝人寰的“抢光、杀光、烧光”的“三光政策”。琼崖纵队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考验,创立了以五指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与日伪军进行了400多次作战。至抗战胜利,纵队发展到7000多人,为琼崖地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左起:冯白驹、庄田、李振亚

  「珠江纵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领导创建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主要活动地区包括现在南海、番禺、中山、顺德、三水、珠海、四会、广宁等地。各县中共组织根据中共广东省委指示,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2月~1940年6月,先后成立顺德抗日游击队和中山抗日游击中队(后扩编为大队)。1945年1月15日成立时主要领导人:司令员林锵云,政治委员梁嘉。队伍拥有3000多人。

左起:林锵云、梁嘉 背景:中山市五桂山镇槟榔山村古氏宗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潮汕韩江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潮汕地区领导创建的一支人民抗日游击队,主要活动地区包括潮州、潮安、丰顺、揭阳、饶平、汕头、潮阳、普宁、惠来、澄海、南澳、五华、陆丰、兴宁等地。司令员兼政委林美南。在长达7年的斗争中,韩江纵队建立了大南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和潮澄饶边、潮揭丰边、大北山等几块抗日游击区,到1945年发展成为一支2000多人的韩江纵队,在韩江三角洲地区曾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

林美南背景:韩江抗日纵队司令部当年住普宁大南山大窝村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亦称粤中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粤中地区领导创建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主要活动地区包括现在的江门、鹤山、新会、开平、台山、恩平、阳江、阳春、新兴、新会、高明、高要、赤溪(今属台山)、罗定、云浮、郁南等地。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中区纵队的西进部队与粤中地区人民武装合编而成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并于1945年1月20日在宅梧宣布成立。司令员梁鸿钧,政委罗范群,参谋长谢立全,政治部主任刘田夫。全军1400余人。

左起:梁鸿钧、罗范群 背景:江门鹤山市宅梧镇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

  「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亦称南路纵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广州湾地区、雷州半岛和粤桂边地区领导创建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主要活动地区包括现在广东的湛江、遂溪、廉江、雷州(旧称海康)、徐闻、吴川、茂名、信宜、电白、化州,广西的钦州、合浦、北海、防城、灵山等地。1943年2月,日军侵占广州湾地区(今广东湛江市)和雷州半岛后,中共广东南路特委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进行游击战争。1944 年8月,在遂溪县老马村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中共领导的独立自主的武装,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周楠。鼎盛时期武装有3000余人。

周楠 背景:江吴川市塘缀镇低岭村南路特委抗日前线指挥部旧址

  「梅埔韩江纵队」抗战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活动于福建省南部漳州地区和广东省东北部梅州地区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于1945年2月在福建平和县长乐大科山寮宣布成立,纵队负责人李碧山(李班)。纵队约200人,被誉为具有“‘杀不绝,歼不灭’的红军硬骨头品质。”

李碧山(李班),越南人。抗战时期,先后任中共闽粤赣省委宣传部长,梅县中心县委书记、潮汕中心县委书记、闽南特委组织部长、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联络员等职


  抗战胜利后东江纵队北撤山东

  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实现全国和平,根据国共两党重庆谈判达成的协议,东江纵队指战员(包括广东其他地区抗日部队的部分骨干)共2580多人,于1946年6月30日北撤山东烟台解放区。1947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在华东局和华东军区领导下组建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人华东野战军战斗序列,先后参加豫东、济南和淮海战役。1949年3月转隶属第四野战军,渡江南下参加广东战役。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和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的指挥下,与粤赣湘边纵队、粤中纵队组成南路军,协同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右路军和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左路军作战,为解放广东全境做出了贡献。

9.3”阅兵式上华南抗战老兵代表在天安门前留影

  留守的华南抗日武装力量编入人民解放军序列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根据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后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指示和部署,广东公开恢复武装斗争,进行解放全国人民的军事行动。军事部队在原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南路人民解放军等留守小分队和复员人员的基础上,经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批准,分别成立了6个游击纵队(简称边纵),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军级)。他们是: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冯白驹;粤赣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林平(尹林平);闽粤赣边纵队,司令员刘永生,政治委员魏金水;桂滇黔边纵队,司令员庄田,政治委员周楠;粤桂边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梁广;粤中区纵队,司令员吴有恒,政治委员冯燊。

  随着新中国成立,边纵所属各部队逐步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地军区的所属军分区,成为我军地方武装,有的整编为公安部队。

  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于1949年1月在惠东县安墩镇正式成立。1949年解放战争的广东战役期间,粤赣湘边纵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第十五兵团和两广纵队组成战役南路军团,完成广东战役的战斗任务,其中一部驻守广州市区,担任驻防和维持社会治安任务。1950年初,粤赣湘边纵队整编为广东军区第三分区和广东省公安总队。上世纪的六十、七十年代公安部队归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地方守备部队建制。八十年代初,原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沿袭的老公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与其他兄弟部队列入广东武警总队序列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