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庄严的号令,震撼着神州大地。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南中国挺进!
受命
这时候,华南的解放,已成了萦绕于毛泽东脑海的重点问题之一。从兵力上来说,此时广东境内的国民党军队约15万人,而攻粤解放大军却有30万,我军无论在数量、质量上均占绝对优势。但是,华南是一块比较特殊的区域。这里既是粤桂两系军阀的大本营,而且又毗邻港澳,岛屿多,还与越南接壤,涉外事务亦多,这比内地一些地区更为复杂,需要得力的人手来担当管治之重任。因此,毛泽东将解放华南与接管华南、治理华南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统一部署。解放华南的前方主帅这一重任,究竟谁担当最为适合?此时此刻,毛泽东想到了他的麾下爱将叶剑英。

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叶剑英。
叶剑英,广东梅县人,土生土长,对华南情况熟悉: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参与筹办黄埔军校,并担任军校的教授部副主任。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著名的广州起义,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八路军参谋长。他能文能武,有勇有谋,是统揽全局,独当一面,安邦治国的好助手,在紧急关头处理复杂问题沉着果断,被毛泽东称赞为“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北平解放后,叶剑英担任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北平市长,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就将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千年古都,整治得井井有条,深受社会各界之好评。
主政华南的人选一经确定,毛泽东找来叶剑英面谈后,于8月1日亲自草拟电文,宣布成立以叶剑英为第一书记、张云逸为第二书记、方方为第三书记的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并决定由陈赓率领的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由邓华率领的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组成一个临时性的独立兵团,在叶剑英和两兵团负责人带领下,向华南进军。
“水尾田”与“泉水”
接受了新任务的叶剑英,深深感觉到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这一重担,不仅仅是一场纯粹的军事较量,而是在军事角逐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接管城市,建立政权,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解决民众生计等一系列问题,都将等待着他去面对、去解决,必须认真应对,不能有半点疏忽。特别是最令他担心的是干部缺乏的问题。当时华南地区解放较晚,亟需大量干部。为此,叶剑英向毛泽东请求中央多派干部到华南地区工作。
当时,受命准备南下的叶剑英求贤若渴,希望能得到大批干部打开华南地区的新局面。他风趣地对毛泽东说:“主席,华南地区解放较晚,别处都把干部要走了,剩下能分配给我们的干部太少了,好比我们客家话中的‘水尾田’,流到最后剩的水就不多了。您看怎么办?”
毛泽东听了叶剑英这一说,笑了。他接着叶剑英的话头,说:“‘水尾田’是‘水尾田’,但那里有一股‘泉水’嘛!”
叶剑英蓦然领悟:毛泽东讲的“泉水”的意思,就是指以方方为首的原华南分局、两广纵队和地方党组织中蕴藏的丰富的人才资源,要好好的发掘和利用。
赣州会议
使命重如泰山,时间不能延搁。8月中旬,叶剑英带着党中央的重托,离开了他担任8个月市长的北平启程南下,日夜兼程,于9月3日抵达江西省的赣州。

1949年8月中旬至9月上旬,叶剑英从北平南下赣州。此为解放战争时期叶剑英留影
位于粤赣交界的赣州古城,这时已成了南下大军解放广东的前线大本营,华南地区党政领导人和各路攻粤部队的负责人都汇聚此地。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叶剑英在赣州进行一系列进军广东前的各项工作。
在叶剑英的主持下,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在江西赣州召开扩大会议(史称赣州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华南分局和南下大军各主力兵团的领导。9月6日,正式成立以叶剑英为第一书记的新的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管辖广东、广西、广州市、海南行政区和香港、澳门地区的党组织,并统一领导进军华南的各项工作;9月7日,叶剑英主持作战会议,会议分析了敌我军事态势,讨论了中央军委的指示,认为解决广东问题,应该“先行消灭北江、东江之敌,进占曲江、惠阳,创造和平解决条件,争取和平解决。同时,准备对付坚守广州顽抗之敌。”为达此目的,会议按照军委和四野前委规定的作战任务,制定了广东战役作战方案。
此后,从9月11日起,叶剑英又一连主持召开了三次华南分局扩大会议。会议讨论了党政军领导机构的组成和干部的配备;解放广东的军事部署与支前工作;接管广州的城市政策和城乡工作等问题。会议根据中央关于“新的华南分局及即将进入华南的人民解放军主力,应对方方等同志领导的华南分局及华南各地党委和人民武装的成绩有足够而适当的估计”指示,做出了《关于过去华南及广东工作的决议》,充分肯定方方领导的原华南分局和各地党委的巨大成绩。
叶剑英在赣州会议上,根据当时即将入粤的干部和军队均来自五湖四海的状况,未雨绸缪,反复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足见其认识到了夺取进军华南胜利的关键所在。9月21日至24日,华南分局举行高级干部会议。

叶剑英在赣州会议上的讲话印件
会议期间,叶剑英又作了《关于解放广东的若干问题》的报告,对有关形势、任务与政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进一步为解放广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叶剑英主持召开的赣州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它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要求,解决了战役计划、支前工作、城市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为胜利进军华南作了组织上、思想上和军事上的准备。它在华南解放战争史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永载史册。
广东战役正式打响
9月28日,叶剑英和陈赓联名签发了《广州外围作战命令》,命令规定:以陈赓率领的第四兵团为右路军,以邓华、赖传珠率领的第十五兵团为左路军,以曾生、雷经天率领的两广纵队以及粤赣湘边纵队等为南路军。各路部队按照叶剑英的指示,厉兵秣马,从各个方面进行解放广东的准备。

广东战役开始,人民解放军从江西浩浩荡荡向广东进军。
1949年10月2日,广东战役正式打响。在新中国诞生的特大喜讯鼓舞下,20多万解放大军按照叶剑英和陈赓联名签发的命令,兵分三路,以摧枯拉朽之势,向盘踞广东的国民党守军发起猛攻,直指华南重镇广州。
就在南下大军进入广东的同时,与江西赣州接壤的粤北地区的各级地方党组织随即领导广大民众掀起了热火朝天的迎军支前热潮,纷纷成立民工队、慰劳队、救护队,筹集粮食,设立茶水站、住宿站等接待南下大军,并组织人力架设桥梁、抢修公路、运输弹药、抬送伤员等,有力地支援了南下大军的前线作战。在广州市内,地下党组织也发动广大工人、学生、市民等,开展护厂、护校和保卫公共设施的斗争。
战马萧萧,铁流滚滚。攻粤部队在民众的大力支持和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一路摧坚破垒,所向披靡,锐不可挡!10月7日,由陈赓率领的右路军,越过南岭,以迅猛之势解放了粤北重镇韶关后,继续挥兵南下;10月1日,由邓华率领的左路军解放了佛冈,直逼广州;由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等组成的南路军也从河源南下,向东江以南地区进军,解放了博罗、惠州、东莞。三路大军形成了对广州合围的态势。从10月2日广东战役打响,至10月14日,仅短短12天的时间,就解放了广东省会广州。难怪国民党官兵都发出了“兵败如山倒”的哀叹。

人民群众庆祝广州解放

当时《南方日报》对广东省人民政府成立的报道
广州解放以后,人民解放军继续马不停蹄地向南挺进。在广东阳江县的白沙、平岗一带,在粤中纵队的配合下,又歼灭了国民党军队4万余人。犹如秋风扫落叶,解放大军在地方游击队的配合下,很快就解放了广东大陆全境。

1949年11月11日下午,叶剑英、方方等党政军负责人在广州市人民政府门前检阅解放军队列
人民欢歌笑语,庆祝这一来之不易的重大胜利。此时,身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的叶剑英,深感到自己身上担子的份量,未敢有丝毫的懈怠。他时刻牢记着: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将会更加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