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您的当前位置:
矢志不渝 爱党信党
来源:龙门县老促会 | 作者:唐广祥 | 发布时间: 2022-06-01 | 272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龙门县从一个偏僻的山区,建设成为处处青山绿水、生机勃发的红色老区。近年来,荣获“广东省旅游强县”“全国文明县城”称号。老区人民从认识党、了解党到热爱党、相信党,信念坚定,矢志不渝。

一、曙光初照,信仰始生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龙门县南部地区,叶剑英驻足麻榨东埔村,以远大的战略眼光播下革命火种;1939年,东江华侨服务团在龙门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龙门人民从此认识了共产党,初步了解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

抗日战争时期,龙门为半沦陷区,日伪在广州及龙门县周边地区驻有大批军队,经常用飞机轰炸龙门县人口集中的城镇和村庄,每隔一段时间到龙门进行扫荡。国民党地方军队抵抗极弱,日伪军队可以肆意烧杀掠夺,龙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实行全民抗战的方针,以实际行动在全国人民中展示了共产党的风采。龙门人民更有着真真切切的感受。

首先,共产党敢于抗争。当时日本侵略者势力十分强大。龙门地方党组织勇敢地组织起民众抗日自卫队——增龙博独立大队(东江纵队的金龙大队)和民兵组织与日军战斗,保卫家园。其次,共产党解民疾苦。中共龙门地方党组织扎根民众,理解百姓疾苦,爱民护民,全心全意组织和帮助群众同地方国民党、土匪和恶势力作斗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和共产党的宗旨深深影响和吸引着老区人民群众。他们热爱共产党,相信共产党。

二、红旗漫卷,英勇奋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进行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震撼世界,彪炳史册。龙门老区人民英勇奋战,可歌可泣。

1、三村民众战日寇。在抗日战争时期,龙门地方党组织组织龙江石墩民众、龙城江厦民众、左潭禾洞民众和地方自卫队与扫荡的日蔻进行了三次战斗。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保护,中国共产党在民众中的威望和形像高大伟岸。

2、白色恐怖智勇全。1946年6月30日,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后,地方党组织暂停活动,大批党员和复员回家的东纵战士被国民党地方势力秋后算帐,残酷迫害,白色恐怖笼罩龙门大地。江北地区留下了43名东纵骨干,其中主要领导隐蔽在增、龙两县交界的基坑,武装人员大部隐藏在麻榨鳌溪的大山里。部队需要将一部电台隐藏在活动地周边。鳌溪东安村农民堡垒户谭容昆和其兄弟两人冒着生命危险把电台隐藏在猪栏墙的夹层里,巧妙躲过国民党多次搜查,最后将电台送到部队。

3、“蚂蚁搬家”送盐粮。鳌溪大山里隐藏的我武装人员生活极其艰难,长期缺粮食和盐。鳌溪中心村和东安村的农民在邓茂华等人的组织下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送盐粮上山。这些尚未加入党组织的老区人民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确保了山上人员能够生存下来,武装骨干毫无损失。

4、大义叔婆救伤员。永汉寮田新屋的何叔婆,把自己的儿子王竟送到部队,并长期为部队送情报,多次涉险仍无所畏惧。特别是1946年6月,东纵北撤时,两名重伤员无法安置。何叔婆主动把重伤员隐藏在大坑山中,并天天送食物和药品进山。半年后,两人重新回到部队。同时,她还秘密保存了7支枪和我党的三箱文件,为我党在龙门恢复武装做出了很大贡献。

5、舍生忘死树旗帜。革命战争年代,龙门县地方武装的主要领导人王达宏同志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根据党组织的安排,组建我党在龙门的地方武装。初期,由于严重缺少武器,他顶住自已家族的集体反对压力,变卖自己家族的祖产购买武器。他还把家族中一大批青年引导加入到我党武装队伍。在革命斗争的风腥血雨中,王达宏的家族为革命牺牲了十几位亲人,为龙门人民爱党信党树立了一面旗帜。

6、母亲饿死志不移。龙门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李绍宗,是永汉低冚李屋人,他参加革命后,国民党对他家进行疯狂的打击报复,先后三次到村中焚烧他家的房子。老母亲不敢回家,长期躲进大山,精神受到严重伤害,活活饿死在大山里。这一切不但没有击倒李绍宗,反而更激起了他的革命斗志。他紧跟共产党,带领龙门人民的子弟兵与日寇和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

此外,刘灶荣、刘增荣两兄弟为了掩护战友引开敌人,被捕后被敌人砍下头颅悬挂在城门;十五岁少女王瑞容为了掩护医护人员及伤病员撤退,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廖李科新婚3日主动参加战斗,血洒沙场,其妻子王冬喜强忍悲痛,毅然参加革命;大学生刘祖发被敌人挖掉心脏,仍然坚贞不屈......一幕幕历史、一个个英雄,感天地泣鬼神,充分体现了龙门人民爱党信党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三、 信念坚定,矢志不渝 

革命战争年代,龙门老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跟党走。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新时代,龙门老区人民更是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不忘初心,更加爱党信党。 他们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1、修渠建库百姓乐。1956年,龙门县中部几个区严重缺水,时常干旱。县委决定建设一条40多公里长的龙平渠。但是,建国初期,龙门地方财政严重困难。县委号召全县人民自力更生,开展义务劳动。龙门老区人民响应号召,自带干粮到工地,义务劳动讲奉献。历过三年苦战,终于建成了幸福渠——龙平渠。几十年来,龙平渠为当地农业生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听从省委的号召,在龙门境内建设了天堂山水库、西林河堤工程、梅州水库、白沙河水库等一大批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建成后,水患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老区移民群众的生活也越过越好。

2、改革开放全民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龙门老区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县委根据龙门实际,提出建设“一专四小”(专业户、小果园、小茶园、小杉园、小竹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老区人民始终爱党信党,在“山”字上作文章,靠山致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老区建设的佳话和奇迹。

3、乡村振兴生态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龙门老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构建交通网络、建设工业园区、引进优质企业等,使得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旅游产业异军突起,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红色革命老区山更绿,水更清,村更美,民更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强。老区人民纷纷表示坚定不移跟党走,赓续血脉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