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芷腴校长
郑芷腴先生(1870—1951),广东恩平君堂村人,一位清末秀才。抗战初期曾任恩平县第一届参议员。1927年至1951年任县独醒学校校长。长达20多年的这一任职,不仅使他成为教育界卓有贡献的著名人士,而且由于他以开明、进步,民主的思想作风办学,并长期支持革命事业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位可信赖的朋友。
痛失爱子 更鼓励十多位儿孙投身革命洪流

郑挺秀烈士
郑芷腴先生的六子郑挺秀烈士是中山大学经济系高材生, 1933年初中国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简称“广州文总”)成立时为骨干之一。1934年1月,被反动当局逮捕。在狱中备受酷刑,坚贞不屈,同年8月1日英勇就义。
家人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都向郑芷腴瞒着郑挺秀牺牲的消息。而已是恩平独醒学校校长的郑芷腴知晓大义,他其实已完全意识到最疼爱的六儿永远回不来了,但强将悲痛埋在心底,没有畏缩,而是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共产党同情与支持。

郑芷腴故居
在郑老先生鼓励开导下,他的十多位儿女和儿孙媳投身革命洪流,家庭中有二子二女四孙都在抗日时期成为共产党员。
七哥郑樵秀早就是文总成员。抗战时期先后担任恩平县委宣传部长及恩平抗日游击队(第五团)政治处主任。
八妹郑鲁秀在抗战爆发后在中大入党,广州沦陷后到粤北坚持抗日斗争。解放战争中任中共台山县委妇女部长。
1939年2月五哥、共产党员郑楚秀经县委批准,打入君堂乡当乡长,掩护我县委活动,提供场所为粤中特委和恩平县委接头会面;建立一支隐蔽武装,在该乡政府为地下党做了出色的工作。
小妹郑琛秀1939年不到15岁就入了党,从事地下工作,曾任区委委员,后又到香港搞工人运动,1948年进入华南解放军。
郑芷腴的孙辈在抗战时期入党的有郑雪明、郑斯麦、郑斯彦、郑雪嫦等人。
秘密掩护 抗战时期独醒学校成为中共党组织活动据点
从抗日战争一开始,中共恩平党组织就取得了郑芷腴老先生对抗日救亡运动的支持。郑同意安插共产党员到他的学校去任教,使共产党有合法的地位去领导抗日救亡运动,并秘密掩护,独醒学校成为中共恩平县委活动据点。

抗战时期独醒学校成为我党活动据点
恩平党史是这样记载的(摘录):
1938年9月,中共广东省委派冯燊从穗返恩。11月初,他在恩平县东边朗村郑锦波家里宣布成立中共恩平县工作委员会。驻地后来是独醒学校。
1939年3月,根据形势的发展,恩平县工委在独醒小学召开会议,决定将县工委改制为恩平县委员会。
当时,县委一个党员训练班就在该校的后楼学生宿舍里进行;君堂村的妇女党小组常在该校开会。县工委建立后,又在君堂新生书店、独醒学校设立联络点。
县党史还记载了历届中区党委、恩平县委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刘田夫、冯燊、周天行、郑锦波等经常在独醒学校开会、举办训练班、研究工作,交换情况的史实。
特别一提的是,1940年冬,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广东省政府第一专员公署特派员回恩平专案调查郑锦波(恩平县委书记)、郑路(县委组织部长)、郑文骥(原县委青工委委员)3人的“非法活动”,准备逮捕。郑芷腴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设法掩护,为共产党保全了干部和阵地。

1984年纪念“广州文总”六烈士牺牲50周年座谈会后合影,烈士战友和亲属参加了纪念活动。前排左起:郑仪、郑铮夫人、徐英、郑平、伍乃茵、谭克昂,中排楼栖、郑铮、杨康华、温盛湘,郑樵秀;后排右起:凌鸿熹、赖挺骧、广州党史办工作人员、凌鸿熹夫人。(郑姓者均为郑挺秀烈士亲属)
郑芷腴先生虽然1951年蒙冤去世,直至1983年才彻底平反,但历史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位把所有子孙送入革命队伍、一心支持革命的进步民主人士。1992年,郑芷腴纪念铜像建立于恩平县独醒学校校友楼中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