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您的当前位置:
冼星海撮白糖作曲《黄河大合唱》
来源:广东老区网 | 作者:广东老区网 | 发布时间: 2021-10-11 | 754 次浏览 | 分享到:

冼星海

  1937年11月,广东人、音乐家冼星海受聘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1939年除夕之夜,他受邀来到延安西北旅社一间宽敞窑洞,与来自第二战区抗敌演剧三队的同志聚集一堂,聆听三队诗人光未然的新作《黄河大合唱》。这首大型组诗来自诗人两渡黄河及在黄河两岸行军打仗的亲身感受。

  400多行的诗句,25岁的诗人一气呵成。从头朗诵到尾,全窑洞听众的心脉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跳动。听至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一片寂静。顷刻,掌声爆响。冼星海一直坐在靠门边的椅上,此时霍然起身大步上前,一把抓过诗稿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同志们立即报以热烈掌声。

  为创作好《黄河大合唱》,冼星海没有先动笔,而是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向光未然与三队同志详尽了解抢渡黄河的情形以及船工号子后开始了默默酝酿。1939年3月26日至31日,6天6夜,冼星海不间断地创作,才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一共八首,包括合唱、齐唱、独唱、对唱、轮唱。

  当时,延安生活条件艰苦,组织上给予了冼星海最高的优待级别。创作《黄河大合唱》前,为保证充沛体力,冼星海要求光未然为“作曲”买两斤白糖。一切齐备,冼星海盘腿炕前,开始创作。他一边抓撮白糖入嘴,一边从超长烟杆吐出腾腾烟雾,妻子钱韵玲在旁为他熬煮“土咖啡”。

  就这样,在延安的一间窑洞里,诞生了这首激昂亢奋又婉转抒情的时代乐章,被中国音乐界认为20世纪中国音乐能够传世的“两首曲子一首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一首歌便是《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在音乐上的特点是中西结合,铺入晋陕民歌及古曲《满江红》音型,气势雄伟,布局庞大,音乐与内容浑然一体,用山呼海啸的黄河怒涛表现中华民族磅礴汹涌的抗战力量。一位诗人曾说:“从歌声中可以听出一个民族的命运。”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由抗战演剧三队和“鲁艺”音乐系乐队在陕北公学礼堂举行首演,观众干人以上。冼星海自任指导,光未然亲自朗诵,男声独唱田冲,女声独唱蒋旨暇,二重唱史鉴、刘晨喧。演出非常成功,轰动延安。

  1939年5月11日,毛泽东听了《黄河大合唱》,连声称好,特意单独邀见冼星海。毛泽东从鲁艺副院长赵毅敏那里获知冼星海在创作中用坏不少蘸水笔,特赠他一支派克钢笔与一瓶派克墨水。李富春设法解决了冼星海的吃糖问题,留守兵团司令肖劲光则专门拨出一孔窑洞给冼星海,配备一名通信员照顾冼星海的生活,并送来一筐蜡烛以供他夜间创作。“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到处传唱。冼星海也被各单位请去教唱和指挥《黄河大合唱》,经常忙得回不了家,不久被任命为鲁艺音乐系主任。《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延安各种演出和晚会的保留节目,专门招待国共将领、民间团体及外国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