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您的当前位置:
惠州东江纪念馆利用红色记忆带动10万人脱贫致富
来源: | 作者:广东老区网 | 发布时间: 2015-10-23 | 119 次浏览 | 分享到:

  1945年上半年,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广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决定将东江纵队司令部迁往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冲虚观,一夜间罗浮山冲虚观成了华南敌后抗日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中共广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为何选择在罗浮山召开广东省干部扩大会议(称“罗浮山会议”)罗浮山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怎样的意义?如今的罗浮山又有什么样的变化?记者怀着敬仰的心情,走进罗浮山冲虚观———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罗浮山冲虚观

  走访百年古树见证党的光辉历程

  罗浮山风景秀丽,是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记者采访当天,天气炎热,当记者一行走进景区,却感觉特别凉爽。

  冲虚观坐落在罗浮山麻姑峰下,是一座宏伟的四合院古观。古观建筑面积为4400余平方米,大门有“冲虚古观”石牌匾和“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楹联。据史书记载,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葛洪弃官在罗浮山中结庐炼仙丹,庵名“都虚观”。葛洪“登仙”后,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改建“都虚观”为“葛洪祠”,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扩建为“葛仙祠”,宋哲宗元二年(公元1087年),赐名“冲虚古观”。

  在冲虚观正殿门前和大院西侧有数棵百年古树,观内有一口“长生井”,据说已有1600多年历史。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古树未被迁移过,它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罗浮山写下的光辉历程,当年很多东江纵队的首长、战士都喝过“长生井”的井水。

  冲虚观的东侧是东江纵队纪念馆。该纪念馆于2003年12月东江纵队成立60周年时落成并对外开放,如今是著名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透过东江纵队纪念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记录了东江纵队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记录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东江地区军民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

东江纵队纪念馆

  红色记忆:著名的罗浮山会议

  抗日战争时期,到底罗浮山冲虚观发生了什么?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博罗县老战士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博罗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廖志华向记者讲述了他记忆中的东江纵队故事。

  廖志华,博罗县人,生于1931年,17岁入党。1944年,也就是东江纵队成立不久,他参加了东江纵队,在交通站,情报站均工作过。当时东江纵队独立第二大队大队长阮海天见他勇敢机智,就让他当其警卫员。

  在东江纵队的日子,廖志华感到特别温暖,部队首长对战士十分关心和体贴,当地群众对东江纵队特别拥护。他说,当时东江纵队的生活很困难,在敌人重重包围下,由于没有盐食用,部分战士出现“夜盲症”。为了消除“夜盲症”,当地老百姓用棉袄浸盐水后晒干,再穿着棉袄,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将浸有盐的棉袄送到部队。

  据史料记载,1944年8月,中共广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和东江军政委员会在大鹏半岛召开联席会议,决定东江纵队在巩固和发展惠东宝抗日根据地的基础上,集中主力向北挺进,创建罗浮山以北,翁源以南,东江、北江之间的抗日根据地,同时积极组织力量向东发展,创建东江韩江之间的抗日根据地,全面开展东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廖志华说,随着东江纵队不断发展壮大,1945年5月,中共广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机关和东江纵队司令部、政治部以及后勤机关先后进入罗浮山。司令部设在冲虚观,政治部设在白鹤观。东江纵队领导机关抵达罗浮山后,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革命火种在罗浮山一带点燃。罗浮山成为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并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

  1945年7月6日至22日,中共广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在冲虚观召开了干部扩大会议,传达了党的“七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华南战略方针的指示,总结了抗战以来广东党组织的经验教训。

  这次会议是广东党组织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称罗浮山会议。会议一致通过了几项重要决议:一是会议撤销中共广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和东江军政委员会,成立了中共广东区委员会;二是东江纵队司令部负责研究与指导全省军事工作,政治部负责研究与指导全省军队的政治工作;三是成立与健全各地委的领导机构;四是迅速北上,创立战略根据地。五是大力发展党员,扩大主力军,巩固民主政权,积极领导人民群众进行自发性的武装斗争,开展华南民主运动。

  罗浮山会议召开不久,廖志华跟随部队北上,随后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等战役。


惠州市博罗县新貌

  东江纵队对日作战1400余次

  1945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要求东江纵队“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在粤北、赣南、湘南的五岭山区,建立湘粤赣边根据地,迎接八路军南下部队。”

  接到中共中央军委这一指示之后,中共广东区委员会作出“迅速北进,创立根据地”的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由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组成的粤北指挥部率领东江纵队第五支队、军政干校、鲁迅艺宣队等共1100余人,于1945年8月15日从博罗横河出发,经龙门、新丰进入英德、翁源向粤北挺进。准备与王震率领的南下部队三五九旅会师,开辟五岭根据地。随后,东江纵队领导机关也逐步迁离罗浮山。

  1945年9月16日,中共广东区委员会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要求,各地党组织和武装队伍,一方面坚持斗争,保存武装、保存干部;另一方面作长期打算,准备在将来开展合法的民主斗争。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博罗县老战士联谊会会长、博罗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今年83岁的老党员叶文芳向东江时报记者介绍,主力部队北上后,留下来的武装队伍和干部大约有40多人,这些人四处活动,不断扩大武装力量,发展到上万人。

  据《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史》记载:在伟大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东江地方组织高举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从东江实际出发紧紧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和爱国华侨、港澳同胞,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不仅使党组织重新得到发展壮大,而且领导东江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直到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抗日战争中,东江纵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拥有1.1万余人的抗日武装。据不完全统计,抗战中,东江纵队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击毙日伪军6000余人,俘虏、投诚约35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6500余支,各种门炮25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祖国的生存,东江纵队有2500余名战士为国捐躯,烈士的鲜血染红了东江、北江,粤东和港九的广大国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扩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编入第三野战军战斗序列,参加淮海战役等著名战役。东江纵队主力北撤留下的部分部队继续坚持隐蔽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为配合南下大军解放广东立下很大功劳。


罗县罗浮山农村新貌

  现状

  红色旅游带动博罗10万人脱贫致富

  博罗是东江纵队展开革命斗争的主战场之一,属于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其中,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就位于罗浮山冲虚观内,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经在博罗留下革命斗争的足迹。

  2003年12月,在东江纵队成立60周年之际,东江纵队纪念馆落成并对外开放,成为又一处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而今,东江纵队纪念馆是广东省首批红色旅游示范基地之一。节假日,东江纵队纪念馆都会迎来大批游客。在9月3日至5日放假3天里,不少游客造访惠州知名红色旅游景区罗浮山、东江纵队纪念馆缅怀先烈,形成了红色旅游小高峰。

  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许新辉说,每年参观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和东江纵队纪念馆的游客约有260万人次。游客多为自驾游,周边的农家乐生意非常火。

  在力推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东江纵队纪念馆等红色旅游的同时,博罗县大力发展“车尾箱工程”。当地老百姓生产的花生、番薯、腊肉等农产品供不应求。据不完全统计,红色旅游带动周边10万人脱贫致富。

  据了解,去年国务院发出通知,公布了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位于惠州博罗县罗浮山景区的东江纵队纪念馆位列其中,是广东入选的两处纪念设施和遗址之一。